山西省交城县门球发展纪实
图/文:董永富
山西省交城县的门球运动,在县委、政府、老干局及文体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县门球协会一班人带领全县门球人,同心协力,无私奉献,迎难而上,攻克难关。他们不辞辛苦,扎实工作,使得当地门球运动的发展形势可喜可赞,其特点是: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全县门球运动的开展,气氛热烈,蒸蒸日上,做到了稳步提高,健康发展。
一、起步早
门球起源于日本。1983年5月,日本门球杂志社岸川率领民间门球队到北京访问,向北京体育学院赠送门球体育器材,到上海传授门球活动,从此门球传到中国。在国家体委指导下,1986年,山西省体委为全省开展门球运动,召开门球骨干培训会议。吕梁地区体委副主任闫秉义带领县体委干部张树华和离休老干部郭润民参加培训。全面学习门球的各项知识和规则,郭润民被审批为一级裁判员资格。县体委根据省体委安排精神,首先从老干部中开展门球活动,由老干部局负责推广。老干部局领导十分重视,首先建成我县两个沙土门球场,并动员王忠贤等11名离退休老干部参加,由郭润民负责开展门球活动。是吕梁地区第一家引进门球活动的县。
老干部局为了加强门球工作的指导,于1989年将县体委干部李秉顺调到老干局专管体育工作。随着队伍的逐步扩大,1992年组建老干部门球协会,以加强门球活动的指导。原县委农工部离休老干部孙美选任主席。他以退役军人的本色,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一手狠抓队伍发展,一手狠抓苦练基本功,成效非常显著,并在当时吕梁地区在岚县举办的老干部门球比赛中一举夺得冠军。队伍发展由一个队11名队员,变为5个队31名队员。同时,孙美选还受文水门球人的邀请到文水传授门球战术和技术,受到文水门球人的欢迎和爱戴。
二、发展快
随着门球队伍的全面快速发展,仍由原老干部门球协会领导全县的门球工作已经不再适合形势的发展。在县文体局的重视下,2004年9月县门球协会(以下称门协)成立,董永富任主席,贾拱信、武妙如任副主席,顾问孙万选。邀请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原县人大主任马敬晓、张建邦,卦山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恩元为名誉主席。2009年,门协换届组建第二届门协,董永富连任主席,李秉顺、闫淑媛、贾拱信、韩喜凤、宋有忠、申守礼、王志刚任副主席,魏心爱任秘书长。邀请原县人大主任马敬晓、张建邦,原政府副县长师九功任名誉主席。县门协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增强了活力,思想更加开放,工作更加有力。
二届县门协一班人,按照协会制定的“打出吕梁,三晋掛号,走向全国,冲出国门,为建设全县门球运动而奋斗” 的宏伟目标,无私奉献,迎难而上,攻克难关,不辞辛苦,真抓实干,重点在门球工作“三项建设”上狠下功夫。多年的实践证明,场地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队伍建设是根本。因此,把门球工作的“三项建设”列入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场地建设
门球馆的建设是交城县门球史上的重大喜事,建设进度也“一波三折”。2003年新建环城路,把老干部在坡底道活动室两个的沙土门球场拆除,县里答应尽快新建,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迟迟不能兑现。经老领导马敬晓、张建邦、师九功、市门协主席王立安和县门协领导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04年8月,郭颖县长召开由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批准在迎宾路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内设门球馆工程,建设事宜由县委副书记卞太平负责落实,尽快动工。9月7日,卞太平组织召开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再次要求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会议印发纪要下发各有关单位。
2009年11月6日,县计委批准老干部活动中心内设门球馆建设工程立项。由于资金和征地问题尚未落实,工程仍不能开工。老干局长杨士其、张振和门协主席董永富,连日跑遍城关六街,土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后在田家山村支书、村长的支持下,征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样,建设资金的落实成为最后一个拦路虎。
此后,县政府召开第十一次县长办公会议,专题解决该项工程的建设资金问题。经过激烈争论,反复讨论,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广大老干部的呼声,会议形成共识:这项工程是全县重点工程,由政府投资,县长亲自挂帅,具体工作由县委组织部长桑小平、副县长李忠义负责,尽快动工,及早投入使用。工程设计完成后,由老干局局长杨士其负责工程的前期工作,李世春负责工程施工建设,张振局长负责后期工程完善。几经周折,门球馆建设工程终于隆重破土动工,并于2011年9月圆满竣工。老干部活动中心工程总投资3000余万元。其中投资600余万元用于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高标准门球馆。球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内、外各设两块人造草坪门球场,完全满足了交城门球人活动的需要。
球馆从被拆除到新建落成的过程历经八年,先后有县委、政府和老干局长的三次人事调整。在这场漫长的时间里,为了向县委、政府请示报告,与有关部门协调、报批,计划安排工程设计,落实土地征用,组建设施等工作,老干局局长杨士其和门协主席董永富跑断腿、磨破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此后,在门球场地的建设上,按照“巩固城镇,普及平川,延伸山区,突破企业厂矿”的总体步骤,县门协邀请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配合,多次到农林系统动员督促,县门协领导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采取“场地建设、队伍培训、健全领导”全面包干的办法,先后在阳渠等村新建沙土门球场8个、旧草坪场4个,连同门球馆4个人造草坪门球场,全县共建成16个门球场,是初期的8倍,基本满足了活动的需要。
2、组织建设
交城县门球发展是由老干部起步,当时只有一个老干部门球协会。2004年筹建了县门球协会。随着门球队伍的逐渐扩大,先后筹建了教师、职工、西街、成村、安定、洪相、广兴、大营、梁家庄、阳渠等11个基层门球协会。在筹建门协中,有关领导选拔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门球带头人闫淑媛、贾拱信、王志刚、闫富莲、胡九会、田福建等同志,他们在县门球活动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功不可没。
闫淑媛是老干局妇委会主席兼县门协副主席,在妇委会工作出色,是县门协工作最辛苦,出力最大的领导之一。她在动员发展妇委会文艺队员时,反复宣传门球活动的好处,并明确规定不参加门球活动不能参加文艺队,使得先后有十多人加入到门球队伍中。此外,她在梁家庄等门球场地的建设中,跑前跑后也立了大功。2003年,董永富主席的老伴住院期间,协会工作由闫淑媛一人承担。协会的工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被她搞的更加出色。
西街门协主席闫富莲,不但西街门球工作搞的出色,还凭借她在老家阳渠的关系,积极协调阳渠村两委修建两块门球场地。她带领大家苦练基本功,技战术水平走到全县前列。在她的带领下,西街门球队多次夺得吕梁地区农民赛冠军,为全县争了大光。
胡九龄老师是国家优秀体育教师,门协领导经过多次登门拜访,动员他参加了门球活动。2004年他担任教师门球协会主席后,把发展队伍作为第一要务,不到两年,队伍就发展到32人,比此前翻了一番。他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领导经验,严格要求,科学管理,长计划,短安排,一环扣一环,使门球战术水平快速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的名次,并培养出一名尖子门球运动员——张晨辉。交中在职教师的张晨辉在2006年全县个人单打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痴迷门球的李秉顺,不仅周密筹划县门协的筹建,还悉心为当地门球爱好者传授门球技术、讲解门球战术,实战时亲自指挥,训练门球裁判,组织门球比赛。甚至个人出资接待球友宾客,一心扑在交城门球运动的事业中。像这样的先进个人,在交城门球人中还有很多。
就这样,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门协人的艰苦努力下,交城门球运动从上到下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保证了门球工作顺利健康地发展。
3、队伍建设
发展门球队伍是门球工作的根本所在,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1)开展多种形式的门球活动,提高门球队伍热爱门球、坚持活动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一月一小赛,一季一中赛,全年一大赛。如节日赛、友谊赛、十项技能赛、个人单打赛等。不但巩固了现有队伍,而且广泛地促进了全社会人参与门球的热情。
(2)加强教育,在提高门球技术上狠下功夫。制定门球队员守则、文明活动“十不准”。开展树新风、正球风“十个一点”活动,逐步把门球队伍努力建成一支讲文明,守纪律,听指挥,敢于争胜的过硬队伍。
门球队员守则:热爱门球,自愿参加,虚心学习,刻苦钻研,遵守纪律,搞好团结,服从领导,听从指挥。
文明活动“十不准”:不准吸烟,不训人,不骂人,不吵闹,不埋怨,不违纪,不独裁,不偷懒,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
树新风、正球风“十个一点”活动: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怨气少一点,执裁严一点,指挥妙一点,姿势美一点,瞄准细一点, 回棒慢一点,击球稳一点,撞击准一点。
(3)稳步发展门球队伍。采取行政领导组织动员,部门配合,登门拜访,分配任务,领导带头,人人动手的办法。2012年底,门球队伍发展到包括干部、教师、职工、农民、妇女、青年、少儿组成的门球队40支,共316人,是县门协成立时的10倍,成为吕梁市门球梯队最齐全、门球队伍最多的县之一。此外,交城裁判队伍壮大,服装统一,执裁公正准确,也是吕梁市门协的一流队伍。
门球队伍大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门球战术的骨干训练。由李秉顺、张世福、贾拱信、贾广兴专人负责骨干队,采取“常年集训,参加大赛队员赛前集训练”的办法,效果非常明显。训练中,他们顶烈日,抗严寒,刻苦练功,培训出技术过硬的门球干部队伍,张根牛、张晨辉、申守礼、王烈梅、武润仙、王秋梅、张士则等20多名队员则是技术过硬队员的杰出代表。
三、效果好
1、高标准的门球馆建成后,吸引了全省各地门球人滔滔不断地来交城县参观学习、交流技术。省市门协门球大赛多次在我县举办。2010年,举办了全省市厅级和少儿级门球大赛,全市农民、妇女等门球大赛。2019年9月,举办了64支门球队400余人参加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三晋门球交流赛”。推动了全省门球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广大门球人的赞扬。清徐县门球队伍在我县学习交流比赛结束后,该县门协主席羡慕地说:“交城门球人真有福气,我们不可比。你们吃的是白面,我们吃的是红面,实在是天地之别”。省、市门协多次号召学习交城经验。2012年,省门协授予交城“优秀赛场”的荣誉称号,交城县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这些在交城举办的重大比赛,不但推动了我县门球运动的发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大赛吸引了众多门球人前来参加,在门球大赛结束后,县红枣中心的库存红枣全部售罄就是最好的例证。
2、老干部和老领导是交城县门球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办大事,解难题都要靠他们帮助解决,县门协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有利条件,为发展好门球运动增添了砝码。历届县老干局局长王承勇、李禄山、杨士其、李世春、张振五位局长,除在门球馆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外,在办公场所、门球器材、通讯交通等多方面均给予了门协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马敬晓、张建邦、师九功,在督促建设门球馆和发展门球运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争取政府拨款、社会支助、筹集门球活动经费方面更是亲力亲为。先后为门协筹集经费47万元,保证了门球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强身健体是体育运动的宗旨,门球运动也不例外。门球运动是适合各类人员活动的好项目,更是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好项目。我县门球人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凡参加门球活动者,人人身体健康。普遍的反映是门球给了他们快乐,给了他们健康。全县门球队伍中有80岁以上老人38人,占比12%,其中97岁的任彩霞老师,耳不聋眼不花,还参加比赛。92岁的贾广星每天参加门球活动从不间断。他们都坚信“要长寿,打门球”。
4、交城县多年来在各项大赛均获得较好的成绩,提升了门球人的士气,促进了门球运动的发展。2013年,阳渠农民队代表山西参加在江西婺源县举办的“全国农村门球赛”,赛场上高手林立,他们奋力拼搏,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为山西争了光。为此,市门协特意在阳渠村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极大地鼓舞了农民队伍的士气,也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参加门球运动的积极性。1998年,交城农民队伍在全省妇女赛上获得亚军,2010年获得全省亚军。此外,交城农民队伍还多次获得省、市比赛的亚冠军,中青年赛获得四连冠,县处级赛同样获得四连冠。
交城县门球运动的发展凭借“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这三大特点,多次受到省市门协的高度赞扬和表扬奖励,年年获得“先进门协”的光荣称号。县门协主席董永富也在2008年获得省门协“带头人”的光荣称号,2016年还获得了省门协体育事业终身奉献奖。2018年9月,他还在大同市举办的全省老年门球大赛中还获得了最高年龄参赛奖。门协领导班子成员李秉顺在省门协2018年换届时,更当选为省门协副主席。(文/图:董永富)来源:门球之苑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