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红色吕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网络大学>红色吕梁

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临县

编者按:1947年,在特殊历史时期,党中央分为前委、工委、后委。后委于4月11日在山西临县成立,中央后委成立后,统筹中央后方各项工作,承担着“中央参谋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务,成为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国各解放区的红色枢纽、后方基地,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在中央后委成立75周年之际把中央后委这段历史昭示世人,进一步缅怀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使延安精神、吕梁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力,再建新功!

一、中央后委成立的历史背景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2月,内战爆发以来的8个月,国民党损兵70余万,在战局上开始丧失主动。3月,蒋介石为了解决进攻兵力不足的问题,放弃全面进攻计划,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双矛攻势”的重点进攻。企图将中央领导机关赶出西北地区,然后集中力量击破华北解放区。当时,胡宗南34个旅25万大军向陕北进犯,而陕北我军只有2.6万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基础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国民党周旋,寻求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3月11日,国民党飞机开始轰炸延安无人区,中央机关开始撤离延安。3月13日,胡宗南部分两路向延安推进。3月18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3月下旬,叶剑英率领从延安撤退的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3200多人(最多时达5500多人),东渡黄河,来到临县。3月29日,中共中央转战到清涧县枣林沟村,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转移到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成立由叶剑英任书记、杨尚昆任后方支队司令的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驻扎在山西临县。至此,中央三委结构——前委、工委、后委正式形成。

二、中央后委的主要工作

1.中央后委选址临县

临县与陕北仅隔一条黄河,唇齿相依,后委驻扎在临县便于为党中央服务;临县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40年1月解放并且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是晋绥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到1946年,临县党支部发展为128个,1947年有党员7180人;临县产煤产铁,招贤一带还烧制瓷器,在抗战时期就有制造地雷、手榴弹壳的军火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丰富的军工资源,成为历史的选择,中央后委就驻扎在临县。

2.中央后委的组成单位

中央后委包括中央军委一、二、三局和军委总卫生部、中央办公厅、中央机要处、秘书处、法律问题委员会、城工部、情报部、外事组、交际处、供给部、行政处、中央妇委、医院、警卫团等单位,此外还有烈士家属、交际处的客人,军委蓝家坪托儿所的妇女和儿童等。后委机关、军工企业以至后来转移到临县的西北地区的党政军和个别县区单位,大约在临县驻扎了14个乡镇80多个村庄。

3.中央后委的主要工作

中央后委成立后,叶剑英、杨尚昆立即组织大家学习中央的指示精神,明确任务;结合行军总结,清点物资器材;转变作风,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工作,为转战陕北的中央纵队全力服务。

后委组织人员把物资运送到陕北。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中央后委承担着前委机关及中央纵队几乎所有的补给物资、弹药兵员的供应,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区筹措的供应中央的物资、经费以及兵员,都由后委运送到中央。后委还为其它解放区保障军需供给和人员补充。

为了支援各地的解放战争,中央后委征招了大量新战士,经训练后分送到各战区。当时,仅从临县就选拔6000余人参加了解放晋南的战役。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后委从太行和五台地区征集新兵1300人,输送到陕北前线,从中挑选600人,补充入中央纵队警卫部队。7月,晋察冀军区的1个团6个连的600多名新战士,在后委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陕北战场。9月,根据前方的需要,后委向中央纵队运送了棉衣800套,土布1036丈,棉花1470斤,以及电台的摇手、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骡马的蹄铁、肚带、鞭梢等物资。在此期间,后委还组织临县民工4000余人,从周边地区运送粮食5410石,被褥近万套,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

后委协助中央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叶剑英说:情报是指挥员下作战决心的重要依据,后委要充分利用电台集中和驻地固定的有利条件,为党中央做好情报工作。为了保障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撤出延安及转战陕北期间时对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指挥,王诤带领军委三局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中央军委总台为龙头、后委总台为枢纽、后委和工委两个固定通信中心为依托的前轻后重、梯次配置、安全可靠的战时通信体制。周密组织了通信中心的接替转移,协调保障了新华广播电台的不间断播音,适时加强了通信保密工作。后委有1000瓦报话两用台1部、500瓦报话两用台1部、100瓦左右通报台101部。

情报工作由李克农具体负责,从人员配备、电台架设到情况汇总都作了具体部署。情报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为中央前委和毛泽东提供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情报。1947年6月12日,叶剑英向中央前委报告,追击中央前委的国民党董钊部整编第一军已到巡检司马家台一带,建议前委机关重返小理河一带,按照叶剑英的建议,前委机关在此驻扎一个半月,举行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毛泽东说:“解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周恩来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情报时说:“在陕北战场,天天有用得着的情报,使我们对敌情了解得很清楚。”王震在后来也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后委承担对外宣传和出版任务。1947年5月1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临县成立。外事组人员编印《新闻资料》;编写《美国手册》;英译毛泽东著作、七大党章、党章报告及编译各种对外宣传资料等。

后委参与中央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领导。临县的土改工作比较左,1948年2月18日到3月2日,叶剑英在临县三交镇召开临县土改纠偏会议。叶剑英根据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向全体人员作了关于纠正土改偏差问题的报告;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发展的形势,深刻阐述了团结大多数对于革命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针对临县在划分阶级成分的依据是错误的,必须坚持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为标准来划分阶级成分;向大会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划分阶级成分和对待各个阶级的基本政策,要求到会同志严格掌握党的政策,回去以后认真检查,对的就坚持,错的要坚决纠正过来。这次会议之后,临县及整个晋绥土改中“左”倾偏向迅速得到纠正,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后委驻地临县的贡献

中央后委在临县转战一年之久。湫水河畔战马嘶鸣,到处是进进出出的军人,隐蔽的山沟里,嘀嘀滴滴的发报声不绝于耳,窑洞里,通宵达旦的灯光映照着首长和同志们忙碌的身影。临县,作为可靠的大后方,曾为中央前委转战陕北、指挥大西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载着中国历史大转折不可或缺的一页。

1947年9月20日的一份珍贵档案资料表明:临县当时有各机关部队30772人,每月需粮112万多斤;有牲口3668头,每月需料44万多斤,草110多万斤,连料共折米每月需粮5161.8石(671034公斤)。这样一个巨大的数目,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临县人民和中央机关一道,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度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张支援蟠龙、沙家店战役及陕北机关东渡动用人畜的统计表显示:临县动用民工96900人、民兵986人,毛驴100头,往返30天,人工297980人次,畜工9000次。而离石动用民工220人,方山、中阳各动用民工150人。从中可以看出临县人民出人出钱出粮食出物资,全力以赴保障后方、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委进驻临县期间,临县人民除加强保卫工作外,还保证了粮草供给,为后委机关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临县地方政府除安排加强保卫工作外,还保证粮草供给。每人每天供应粮食1.5市斤,骡、马(250头)每头日供草15市斤,料10市斤。前、后甘泉村供应粮品种主要是白面和小米,供给时间为一年。

临县人民和中央后委机关一道,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个精神高地,树立了一座座红色丰碑!临县成为解放战争战略指挥的通信基地,成为全国各战区指挥作战的联络基地,成为西北野战军发展壮大的兵源基地,成为人民解放军前线打仗的军工基地,成为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后勤保障基地。

四、中央后委转移西柏坡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路居临县,在接见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枫时讲:这次中央后勤单位住在贵县,在安全方面、生活供给方面安排得很好,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感谢!主席肯定了临县人民的贡献。26日毛泽东一行从临县出发到兴县蔡家崖。

3月底,杨尚昆率领前委和后委机关人员分批出发。4月22日,后委机关最后一批人员到达西柏坡。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与中央后委先后会合于西柏坡之后,这三个特殊时期因战事紧急而成立的委员会的历史任务遂告结束。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撤销中工委、中后委。

五、中央后委的历史贡献

后委在其存续的一年时间里,不仅是开展后方保障工作的机构,而且是进行前方作战的参谋部。把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国各方面都联系起来,把人员和物资输送到前方,出版外事资料,起草新宪法草案等,成为中共中央承上启下的枢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委是中央的后勤保障部。后委地处陕北和西柏坡的中枢部位,为在陕北前方的中央纵队补充人员,运送物资。后委动员组织群众把粮食、物资、兵员输送陕北,支援前线作战,是中央的后勤保障部。

后委是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部。当时,中央军委90%以上的电台都集中在临县,又在临县建立了中央后方大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多数都由后委转达。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是由后委向中央转报的。中央后委把中央前委、工委和各战略区、野战军及地下党,组织成为一个严密而灵活的整体。后委为前方作战提供情报,为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进行联络,为各战区行动进行协调,后委是中央军委的参谋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后委是中央对外宣传机构。后委时期成立的中央外事组编印的各种资料,总结探索形成党的对外方针政策和对外交往模式,为新中国开展外交外事工作培养了一批过硬的外交人才。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外事组大部分人员转入外交部工作。

后委是中央土改纠偏的执行机构。后委的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临县的土改,但由于康生在土改中采取了“查三代、挖底财”的极“左”做法,扩大了打击面。杨家沟会议之后,1948年2月,叶剑英在临县三交召开了土改纠偏会议。此后,晋绥解放区土改整党中“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规化道路。

中央后委不仅是统筹后方的机构,而且是前方作战的参谋部,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为中共中央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央形成一系列正确决策和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成为吕梁精神的精髓。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中央后委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它承载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不忘初心使命,铭记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临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海红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