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耆年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夕阳风采> 耆年风采

一对文教战线不忘初心革命伴侣 两位农村阵地牢记使命进取夫妇 --记杨复浚王美丽夫妇老有所为事迹

在孝义市离退人员中,杨复浚王美丽二位老夫妇,退而不休,同心同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农村阵地,以自身优势,言传身教,培育年轻一代,为活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所做出的业迹,为各级领导和众民所赞,在这里读者请看在杨复浚先生八十岁寿诞之日,上吐京村村委,村民代表麻生槐在庆祝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秋高气爽,喜庆丰收的季节,大家欢聚一堂,为杨老先生80大寿而庆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代表上吐京村委会和上吐京全体来宾共同祝愿杨老先生和他的夫人王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要说:“如今八十不稀奇。”

杨老先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大哥抗战时期在汾阳被日本鬼子杀害,他的三哥在八路军某部任电台台长,战略转移时,不幸牺牲。他的五哥从小参加革命,后任中共中央机要处处长,直到离休。杨老先生从小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学校毕业后,就从事教育工作,立志教书育人,走教育强国之路。原在汾阳教学,任校长,文革后调回孝义,在兑镇各校任校长。后调白壁关中学教学十几年,一直到退休。几十年来,在教育战线上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对事业的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品德,是我们效仿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杨老生在七十岁生日前,回到了家乡故里,虽已退休,本色不变,晚年喜逢太平盛世,本来可以享受清福,但他依然为上吐京村的文教事业辛勤工作着。在上吐京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主办成立了老年协会,票友协会,自编自演节目,长年坚持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多次受到了市、镇领导的表彰和奖励。

杨老先生的夫人王老师,年轻时就喜爱文艺,结婚后,就参加上吐京村的文艺演出,她白天教学,晚上排练节目,十几年来从不叫苦叫累,每个剧目中她都是主要演员,在《沙家浜》剧中扮演了阿庆嫂,在《红灯记》剧中扮演了李铁梅,她的演艺技术充分体现了剧中英雄人物的形象,给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上吐京文艺誉满孝义兑镇地区。

王老师在孝义碗碗腔剧团工作后,她更是早起晚睡,勤学苦练,虚心学习,认真求教,王老师的先进事迹,曾经发表报道于《孝河儿女》、《孝义风彩》杂志,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退休回村后,她和杨老先生共同努力,尽力文艺工作,为村内培养了一批批年青演员。使村内的文艺活动搞的有声有色。

杨老先生和王老师一生中和睦相处,共同努力,互相勉励,生活勤俭度日。他们是一对相敬如宾的好夫妻。

在家庭,他们教子有方,虽然随时有坎坷,但抚育的子女,人人俊朗,个个争气,都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天地。

在事业上,他们共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辛勤耕耘着教育天地。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数以千计的可爱学子。他们是两位称职的好老师。

在社会,他们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办事公道,乐于助人。从不摆架子,能够和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尊敬的好前辈。

我希望,也相信,当他们在90岁生日的时候,大家还能够聚集在一起,举杯同贺南山寿,开怀畅饮万年青。

最后祝二老心情舒畅、笑口常开、喜逢盛世、乐度晚年。祝在坐的朋友们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这段讲话是来自农村基层干部对杨老夫妇老有所为振兴农村文化活动的评价,也代表着全村村民对他们发之肺腑的赤忱感激之心。习近平书记讲:“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赞成不赞成。是我们作好工作的要求标准。”翻阅杨老在汾阳,孝义两县的从教四十年历史,无论在何地何校担职领导职务都是一个学校园地的创业者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他在退休后立即返回故里上吐京村、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与妻同步成立起村老年协会,票友协会、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活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村集体有学习场所、排练场地,杨老个人家中也成为教练室,双管齐下,夫妇二人利用自己能编能导,能作曲,能奏乐,能演能唱的自身优势,在村中培养出一批能歌善舞,戏剧演唱人才,使上吐京村文艺队多年成为兑镇镇一支优秀的文艺宣传队伍。杨复浚老人不仅场场外出随队奏乐,由他创编的歌曲及表演唱节目就有十多个,如歌曲“谁不说俺孝义好”“我的家乡在上吐京”晋剧清唱“红黑生旦唱孝义”一些颂扬改革开放后,家乡巨变的节目,一时唱响孝义平川山区。杨老还呕心沥血地把十几年村文艺队演唱过的节目,主编印刷出了一本图文并茂《上吐京老年协会唱词集》供村民学习演唱。可见其对该村普遍开展全民文艺活动情情之深,匠心之勤,心劲之大。

杨复浚老人,在晚年岁月,牢记使命,文学创作也很丰满,在他笔下写的文稿,多系颂扬党的革命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帅人物,发表于《孝义文艺》、《孝河儿女》刊多篇,他的晚年创作本另有《晋剧传承剧本集》、《票友协会纪念册》、《中华情韵》、《爱我中华诗集》鸿篇巨著。在这本厚重的诗集中,他那以诗传神,以物誉今,以事化人自创的诗词达258首,诗诗篇篇都焕发出一位老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改革开放新时代新生活的心声。时至今日已88岁高龄的他,其一言一行仍在展现着一位不忘使命高歌当今伟大时代的老学者风范。

杨复浚的妻子,王美丽,孝义高阳镇人,在校期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她热爱戏曲演出,成为校园里文娱宣传活动的歌手。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她在学校任教,被村民和学校誉为优秀老师。由于上吐京村组织其农民业余剧团,她也被应聘为一名剧团演员,从此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些岁月里她总是在学校忙了教学备课,又忙村中剧团的排练演出,每逢庆祝节日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娱活动时,每逢庆祝节日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假文娱活动时,往往由于教学任务和宣传演唱相互争时间而还要达到教学宣传两不误,吃块干粮顶饭吃,晚间睡觉顾不得脱衣服就进入梦乡是经常的事。那时,她常以剧团的主演出现在舞台上,不论进城窜乡演出,她那作戏认真、表演生活化又善于刻画人物的一招一式动作再加上洪亮婉转的唱腔,常常吸引着观众剧终而不散场、总要欢迎她再出场清唱一段,才觉解馋。

当年别看上吐京这个农民剧团,可在兑镇一代和全县很有名声,一九七九年,县文化局特邀该团到县城东风剧院为干部市民专场演出。这个农民剧团很看重自身建设,团内不仅生、旦、净、目、丑行行齐全,就连文武场乐队,服装道具,布景灯光设备、一应俱全,阵容整齐。像上演传统戏的《算粮》、《斩美案》、《打金枝》、《金水桥》等节目,都能开全本戏。观众看后夸赞说:“像这样的农民剧团,千村没有,你看那个台上打鼓的人,他既是团长又是村支书,不叫人家这个农民剧团闹得这样红”。

王美丽作为这个农民剧团唱旦角的主演,所扮演的“王宝钏”“秦香莲”“阿庆嫂”“李铁梅”,古今人物常常受到观众以热烈的掌声于以回报。鉴于她人品与艺术出众,孝义县碗碗腔剧团于1980年破格接纳她成为剧团一名已婚演员。到后来,她在剧团先后的十多年舞台生活中,始终抱定为人民歌唱为振兴文艺事业服务的宽阔胸襟,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文艺战线上。尽管她长期与从事教育工作领导的丈夫处于两地工作和生活,能够克服种种困难,随团走南闯北一百余场的演出任务,从不掉队。她虽有一技之长,但在表演节目中从不与人争主演,争名誉,闹口舌,而是平心静气地学习他人艺术之长,以壮自己技艺攀登之实。其高贵品质为团里领导和职工所敬仰,1984年,被评为剧团先进工作者,优秀演员。后来,她在剧团上演一个现代剧《风流父子》节目中,甘当配角。“他二姑”这个人物,她那一出场的出手动脚和扭扭捏捏出神入化的动作,十足把一个封建保守思想严重的农村老太婆展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文化界人士的好评。

1995年,王美丽在剧团退休之后,又积极参加到上吐京村老年协会工作,组织村中文娱队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计划生育,焕发了人生第二青春的活力,为上吐京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戏剧人才。她那与民同乐,与时俱进的精神,被村民誉为“咱农家的知心人”。近年来她在孝义市举办的第三届晋剧票友联谊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观众的赞声中,孝义市副市长杜洪涛亲自为她颁奖。二0一一年,王美丽又和退休在家的爱人共同努力成立了“上吐京票友协会”,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为挖掘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以上杨王二老夫妇,退休不退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夫唱妇随,并肩战斗不吃老本,不摆架子,不计年迈,不惜人力物力与民同乐,高歌伟大时代的壮举精神值得点赞。(本文作者:侯兆勋)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