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晒退休生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夕阳风采> 晒退休生活

我与书画有个约定--退休干部王伯瑞

 

我与书画有个约定

父亲非常喜爱书画,我从小耳濡目染,但没有动过手。在小学的时候,学过几天楷书,也就是描红吧,把字样子放在纸的下面,照着映过来的影子描下来。后来文革开始了,学都不能上了,就更谈不上学书画了。

真正自觉地开始写字是去孝义任职以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接触这方面的人多,常能观看一些书画展,出席一些研讨会,大家当你是一位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请来给捧捧场、题题词、讲讲话,起初也不觉得怎样,毛笔写不了,用钢笔题吧!可时间久了,忽然觉得不对味。我的副部长魏新生,是一位既能写字,又会绘画的学者,后来推荐去了孝义市工会,当了主席。

一次他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谈完了正事,两人聊起业余爱好,他说:“王部长,你既不玩牌,也不打扑克,没有什么爱好,不妨练练字吧!如今,你具备这个条件,家不在孝义,中午、晚上有许多业余时间可以利用起来,读书、写字符合你的身份,也便于和文化艺术界的同仁们融洽交往,题字也不能老用钢笔写吧!多丢份”!魏部长走后,我琢磨这事,觉得有道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部里给买了些笔和墨,找了颜、柳的两个帖子,开始了我写字的征途。

我一直有个习惯,中午不睡午觉,机关12点准时开饭,12点一刻就吃完了,每天中午有足足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两个小时没有人打扰,办公楼内非常安静,是学习的最佳时段,而晚上的时间是不能保证的,不是下乡回来的晚,就是晚上有会,或者客人来访,很难保证能坐下来学习。

开始练习,也无需买宣纸,每天读完的报纸就成了我练毛笔字的最佳首选。坐在桌子旁临帖临的累了,就站起来,悬着腕在白墙上蘸着清水写,办公室对面的墙,由于天天洗来洗去,所以早已露出了底灰。 

3年后,虽然在行家眼中还很稚嫩,但起码在一些活动现场敢伸手去拿毛笔现场写字了,这就是进步,也是突破,大家也都知道我在写字,和书画界的朋友往来更加频繁。搞点书法作品展示,也会要求我涂抹几个字,既是领导的题字,也算参展的一份子吧! 

1995年春节,孝义电视台举办新春晚会,市委、政府的领导们全都参加,节目演到中途,突然要求让领导上台现场给全市人民写一副春联,也许班子里的同志们都知道我写字,所以就推荐我上台现场写了一副春联“欢欢喜喜度佳节,乐乐哈哈过大年”。

使用宣纸临帖,那已经是到吕梁市艺校任职了,在此期间,我主要大量地训练自己的小楷和行书,对赵孟行书前后赤壁赋、六体千字文、小楷道德经一遍又一遍地临写,很有收获。学校工作虽然具体,但很少出差,给自己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我能放下钢笔,无论写什么都能使用小楷毛笔来完成。进一步磨练对毛笔的掌控能力,特别是对耐心的修炼是一剂良药。我使用毛笔用小楷两次全文抄写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报告,做读书笔记数万字,尽管如此,仍不能窥破中国书法奥妙所在,在博大精深的书法面前,自己永远是一个稚者。

1998年,回市艺校工作,为了检查教学情况,经常去听课,而且特别乐意去美术课堂听课,专心地听教师给学生们讲素描,认真地看学生们在进行素描训练时,老师是如何手把手传授画艺的。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骨骼,也是最节制,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初学绘画的人一定要先学素描,素描画的好的人,油画自然画的好。素描是一种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变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听课多了,渐渐产生了学习绘画的冲动,倏然间觉得书画应该成为自己未来追求的一项事业,自己也开始尝试着从基本的静物素描开始,踏进了绘画这块神秘天地。学校工作和外界接触较少,但又必须准时到学校,时间性很强,再者,学校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便利,有困难、有问题可以随时请美术教师来自己办公室讲解示范。

脚一踏进办公室,摆好画架,放好素描纸,削好铅笔,端坐椅子前,照着静物,观察物体的形态,找出受光面、高光点,打出物体的基本形状,逐步刻画细节,直到作品的完成。如此的工作形态和节奏持续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中,我完成了一百多张素描作品,培养了喜爱绘画的兴趣,练就了坐在办公室可以一天不动地沉浸在书画学习、练习的功夫。能安心坐下来,不被世间外物干扰,不怕寂寞,甘守孤独,是每个书画人必须经历的修为。这种习惯和修为为我后续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走上书画这条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良师,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观看,在此期间,我收看了“跟徐湛学国画”、卉技法入门”、鸟画技法入门”、目。同时也通过书画频道购买这些老师的讲座光盘,在家里可以反复的观看学习,而且可以跟着教学光盘示范教学一笔一笔地进行作品的创作。现代传媒为求知者投师学艺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使我们不用出门就能领教名家现场示范作画的风采,聆听他们对中国画独到的见解,欣赏名家作品,受益颇深。随着学习的深入,临摹就成了主要攻克方向,从哪个方向入手,临中国的写意画呢?还是临中国的工笔画呢?最终,我选择了走工笔的路子,因然我喜欢工笔画呈现出的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之融,形象生动,格调高雅,崇尚写实,求形似以工整为多的作品风格。 

工笔画一般要先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一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是很熬神费劲的一项工作。为了不面面俱到,分散精力,我把学习的着力点放在工笔花鸟的范畴之中。尽可能地求单而不求多,求枝不求干,求点不求面。

功夫不负苦心人,数年的坚持,临的作品,画的作品虽然也还很粗糙,但也有胆气和社会碰面了。敢于参加一些社会的展示、展出。蓦然回首,当时自己对自己担忧,能否走下来,能否有点成就,抱着极大的怀疑?当熬过来的时候,发现我与书画的缘分,似乎早就有这一份约定。

我在书画方面坚持了这么多年,虽然成就不大,但它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书画的终日陪伴,让我度过多少个日日夜夜。辛苦的创作、作品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让我萌生了更大的想法,怎么能把自己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留下来,我想到了出书,也算是人生在世走一趟留下的一些痕迹吧!可又担心,凭自己这点墨水就出书,是否会贻笑大方,熟人朋友也告诫说:“现在名人的书也不一定有人看”。在出还是不出之间,我徘徊了很久,难于决断。后来在读书中读到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一个非常刻苦的书画人,用功数十年,颇有造诣,可还是没有获得社会的赞誉和同仁的认可,他很郁闷。一天他去寺庙,探望自己的好友寺庙的住持,对他讲了自己的苦恼和烦心,住持朝门外一指说:“你看那是一棵什么树”?他抬头朝外望望不介意地回答:“那不是一棵‘夜合欢’树吗”?“对啊,住持又说:‘夜合欢’开花都在夜间,谁来赏花?谁关注?谁赞扬?没有,可它仍然年年开花,因为它的花是开给它自己的”。他蓦然间明白了住持的以物寓意的哲理,心情豁然开朗,恍悟人要为自己活着,何必过分关注别人的说长论短呢!这个历史故事,也为我打开了心结,驱散了困惑,下决心在书画上出版两个集子,也算是对自己多年学习书画的一个交代吧!

首卷“王伯瑞工笔花鸟画习作集”,20143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汇集了90多幅小品作品,均以花鸟的局部和个体为创作主体,由于水平不高,质量有限,所以给书定名为“习作集”。该书从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到2014年,在长达五年的创作过程中,家庭出现变故不断,老伴突发性耳聋在京治病数月,之后,老伴和我相继因胆结石在太原住院做手术。

挫折和困难面前,我没有气馁,在我刚从医院做手术回来,就坚持开始绘画,老伴批评我说:“不要命了,身子要紧,还是画那些破画重要,一不图名,二不争利,何必呢”?我说:“不图名,图兴趣,不争利,争一口气”。

书出版后,许多熟人朋友很吃惊,正如市政协主席朱锦平,为书作序中说到那样:过去只知道他热爱书法,不知道他还喜欢绘画,这也许与他在吕梁艺校担任领导有关!事实也的确如此,没有艺校工作十多年的历练,我也可能会和绘画擦肩而过!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冥冥之中自有约定。

第二卷“王伯瑞书法美术篆刻集”,201511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了近年来真、草、隶、篆书法作品和17幅绘画作品以及70余枚印章。真实地反映了我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的一种追求,一种情趣。

两部书出版后,分别赠送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各地市图书馆、吕梁市各县市图书馆、吕梁学院、吕梁离石师范等单位收藏。(转自《吕梁日报》)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