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福同志先进事迹
干部中的一面旗帜
——记柳林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步福
“尘世上没见你这样的人,你傻得让人好心疼。为村里办事你不要命,一口唾沫一根钉。吃的是菜汤煮挂面,穿的是旧衣补补丁。筹集回资金几百万,自己没有花半分。有妻在此打光棍,有钱分给众老人。泥里水里同劳动,你比农民还农民。哪里来的这股劲?左思右想我想不通。”5月9日晚,在柳林县孟门镇,《村官李向东》正在演出。一段唱词道出了剧中主人公李向东的“特立独行”,而其原型正是该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步福。
寻访“怪人”李步福
在柳林县,李步福的“古怪”早已名声在外。
一怪:2002年,曾担任过乡镇长、正科级组织员等职,在下乡办主任位子上也干得风生水起的科级干部李步福,不去谋划仕途发展,反而提出要回老家当“农民”。2002年,在经过一次离职申请失败后,一门心思谋算着回家的李步福终于再次迎来了“机遇”。当年,51岁的李步福,按照柳林县所划的退休线,本来可退可不退。在别人都想着法儿多干几年的时候,李步福却把这样的“坎儿”看作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了解吕梁经济发展情况的人都知道,由于煤炭价格暴涨,2002年正是吕梁经济“野蛮生长”的年代,在煤炭资源丰富的柳林,后来蜚声省内外的大型煤炭企业正处于人才饥渴的阶段,县里退休的老干部纷纷被高薪招至麾下,希望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一展拳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申请提前离岗,终于获得“自由”的李步福,不顾家人的反对,也不在乎两代人“蜗居”60多平方米住房的窘境,接连婉拒了两家找上门来的大型煤企的高薪聘请,坚决回到老家后冯家沟村。
二怪:终于回到老家的老李,面对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却既没有寻求当选村委主任,也没就任村党支部书记,反而青睐起一般人都觉得尴尬的党支部副书记一职。“我已经有了一份退休工资,回家乡本来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干工作,职位和待遇还是留给其他人吧。”面对众人迷惑的眼神,李步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直到这时,还在“左思右想想不通”的众人,才真正明白过来,自己跟老李的思维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三怪:“刚刚挑了五担水,浇了十棵树。集体有块空地我们种了几十棵枣树,好好服侍,将来收入可以当作办公经费。”5月7日上午,记者在后冯家沟村村委大院见到李步福,他穿着沾满泥土的旧中山装,脸庞黝黑,身形瘦小,看上去完全像一个常年辛苦劳作的农民无异,一开口却能让你瞬间明白,谁才是真正关心集体的人。回村任职的十几年来,李步福不但没有向村集体谋取任何好处,反而贴进去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和更为宝贵的健康。
“三把火”点燃全村的希望
“我祖上原住李家岭,逃荒来到咱们村。咱村历来村风好,待人关心又热情。家家户户齐帮衬,才使我家得生存。因此上吃水不忘谁打井,回村来报一点父老乡恩。”这一段是柳林县组织创作的现代剧《最美村官》中的台词,多少可以解释李步福对家乡感情深厚的原因。不过先来看看让这位退居二线的老干部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和数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回到的家乡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
当时的后冯家沟村,早已不复老李记忆中的美好与富庶,成了人见人愁的“后进村”、“难点村”。“三山夹一沟,出门没路走,红砂石崖壁,祖辈受可怜。”这些二十年前老李离开时的自然条件,顽强地抵抗住了时间的冲刷,继续保持着自己“二十年前的旧容颜”。当然,这只是展示给外人看的,对于已经回来的老李看到的远不止此。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后冯家沟村大部分村民只能选择外出打工,400多口人的村子常驻人口不足百人。再加上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人愿意担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形同虚设,早些年摊开的村小学、引水工程也由于账目不清成了烂尾工程,村里打架斗殴、上访告状不断,仅有的一套高音喇叭还被剪断了电线。
老李当然不是怕烂摊子的人。“我回来就是要改变咱们村的面貌的,否则还有什么意义呢?”李步福这样告诉大家。李步福的到来,鼓舞了全村干群的心,原来推三阻四,寻找各种借口不愿当村干部的人也纷纷表示,“只要老李回来,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后冯家沟村的领导班子很快重新组建起来。有了“领头雁”,如何发展、治理乡村该从何处入手,还得多听听群众意见。为此,老李挨门逐户开始走访,推心置腹地征求大伙意见建议,将治沟打坝作为首要工作确定下来。同时,老李还与班子成员“约法三章”,将集体领导、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老李自己的清约自持也让群众彻底打消了疑虑。从2002年至今,老李没向村里报销过一分话费,尽管一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11年时间里,老李没向村里伸手要过一盒烟,来了客人都是自己贴钱买;11年时间里,老李每年都如期公开村里各项开支,没漏过一笔账,没差过一分钱。
组建新领导班子、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公开透明的办事方式,老李上任后,看似轻描淡写的“三把火”,却燃起了群众求发展的希望,也让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重新树起了威信。堤坝可以摧毁,决心不会倒下“出门就是沟,出村弯弯绕,两头尽石崖,谁见谁害怕。”后冯家沟村山高坡陡,多少年来,缺路和深沟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
在回村之前就抱定打坝修路决心的李步福,决定放弃原来的进村小道,在红砂石崖上开凿一条新的通村路,“坡底筑石,沟里打石坝,坝顶再筑路,配套排洪渠”,彻底改变后冯家沟村的出行条件。不过即便人气很高,此言一出,还是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一无资金二无资源,石崖上修路打坝筑渠少说也得几百万。”有人善意地提醒老李。“我们村可回来个吹牛大王了,看他的路啥时候能修成。”有人甚至说起了风凉话。
老李自然没空理会什么风言风语,他的时间还不够跑省新闻出版局、县国土局等单位寻求帮扶资金呢。2003年春节刚过,修路打坝工程还是如期上马了。老李一边四处凑钱,甚至自己垫资,一边为节省资金,带领着村里的一帮老人亲自动手。为了备足石料,老李腰拴粗绳,半悬在几十米高的石崖上,一干就是一整天;为了清理石场,老李被塌方的数十方石块推下崖底,人被砸晕过去;为了赶工期,老李没日没夜泡在工地,天热了筑石坝,天冷了铺路基,别人回去还能吃口热乎饭,老李回家一锅清汤煮挂面能吃好几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寒来暑往,经过四年的鏖战,六条石坝、路基渐近完工。然而,就在大家兴高采烈地加紧收尾,准备举行竣工仪式的时候,一场持续12个小时的强降雨不期而至,洪水挟裹着泥沙倾泻而下,将几近完工的几座石坝几乎全部摧毁,一同摧毁的还有干部村民的信心。“你就会机关工作,农村工作你凉的多了!”各种指责也开始出现。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从垮坝的打击中回过神来的老李,又听到了妻子查出癌症的噩耗……
没有人清楚老李是如何挺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只是细心的人仍会发现,一向刚强的老李佝偻的腰板更加弯曲。在亲自带着妻子去北京做过检查之后,老李将妻子托付给小姨子照料。将城里的家事简单安排之后,老李很快又回到村里。在村委会议上,老李公开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再想打消大家的顾虑已不再容易。“我知道大家都在担心没有钱,我还有工资,绝不会拖欠大家的工资。”老李的话直指大家的心结所在,经过一番艰难的争论,在撂下“我回来就是为了打坝,不打坝我留下还有什么意义”的狠话后,老李又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垫资,老李的态度和豁出去的精神终于有了效果。
打坝工程再次启动,老李更加玩命地投入到工程之中,不仅将自己的旧疾——贫血病引发出来,几次昏倒在工地上,甚至为了向上级投资部门汇报工程情况和争取资金,错过了妻子的手术签字,在小姨子和儿子的抱怨声和责骂声中,老李流下了愧疚的泪水。2010年夏天,总投资达100余万元的六座石坝终于再次修建完成,6米宽、2公里长的通村水泥路也全线贯通,投资20余万元、360米长的排洪渠同时建成。据有心人统计,12年间,老李给村里争取回了300多万元资金,却完成了总计500多万元的工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是李步福没有止步,他要做的事情才刚刚开了个头。他开始引导村民栽枣树、建猪场、外出务工,使全村人均纯收入从他刚回村时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万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五大惠民工程、图书室、小广场、户户通等工程的上马和修建,更是让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开始活跃起来。后冯家沟的村民终于富起来了,老李却非但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好处,反而将自己的工资倒贴进去了7.5万元。(转载《吕梁日报》)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