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先进典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先进典型

老党员邓振富的五十年中医人生

 

    五十载流年似水,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勤劳工作。他总是想:为有需要的人们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从昔日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白发满头的古稀之年,岁月改变了他太多,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他那颗热爱中医,奉献中医的赤子之心!他就是离石区人民医院退休老中医——邓振富,一位把大半生奉献给中医的老党员。

    初次见到老人时,他正拄着手杖和老伴坐在自己宅院门口的屋檐下乘凉。烈日炎炎,坐在自家门口看着门前的人来人往,路过的邻里邻居时不时和老两口打个招呼,邓振富老人的眼中似乎闪出微笑。看到记者到来之后,邓老拄着手杖站在门前,热情的招呼记者一行。

    (一)

    邓振富老人,已经74岁。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1965年应征入伍,1967年正式入党,至今已有49年的党龄。年轻时走南闯北,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落下腿疾。作为随行军医,跟随部队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深入阿尔巴尼亚,驻扎非洲……这位有着传奇色彩人生的老人,在他少言寡语的背后,有着无数难以忘怀的行医记忆。邓老走路蹒跚,全靠手杖支撑,说起腿疾,老人回忆说:“有一次跟着伐木队到了大兴安岭。那时候,爬雪山,急行军,没饭吃饿的要死。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气,就两条被子,一条铺地,一条盖,冻得人受不了。腿就是那会儿被冻伤的。”

    回忆起非洲那段经历,邓老说,“1970年的时候,国家支援非洲建设铁路,需要随行医生,那时候我还在解放军301医院,就报名去了。等到了非洲驻扎地,一看四面荒无人烟,而且是在森林里修铁路,”邓老话没有说完,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说,“吃饭就是每个人给半斤生猪肉,不吃就得饿着,嚼得感觉牙都要掉了。”轻描淡写的话语,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和苦酸。

    驻扎期间,恰逢阿尔巴尼亚迪勃拉地区地震,看着满目疮痍,贫困百姓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邓老身先士卒深入灾区爱心义诊。当时每个月只有6块钱工资的邓老,在临走时,将自己攒下的120块都捐给了灾区。而在远方家乡的亲人,却因家里清苦艰难揭不开锅。

    “以前家里老人孩子全靠我一个人撑着,”邓老的老伴回忆起当年的辛酸往事依然唏嘘不已,“人活着回来就不错了。”在他外出的那些日子里,家中的老母、妻儿每年只能从那一两封书信里得知他平安的消息。1978年,邓老转业回到离石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至2003年退休。退休后,他依然脚不停歇,受邀在西安、内蒙古、四川、西昌、鄂尔多斯、湖南等地坐诊,平均一个地方呆两三个月,给慕名前来的病人看病的同时,与当地的中医相互交流学习中医知识。

    邓老对中医事业坚持不懈,对病人无微不至、一丝不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经验丰富,为国家中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斩获无数荣誉。1997年荣获“世界优秀医学专家”,1998年荣获“《中华医学奉献杯》金杯奖”,2000年荣获“国际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省科协颁发了《专家资格证书》,2014年被人民日报社评选为“中国杰出人物”,2016年被中共中宣部评为“中国当代医学界传奇人物”……对于邓老来说,用他的医术救治更多的人,就是他对党最好的宣誓。

    (二)

    邓振富老人一家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上至90岁的老母亲,下至3个儿女也膝下各有儿孙,每当逢年过节全家人团聚时,几十口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儿子当了兵,现在在省公安厅任职,平时工作繁忙难得回一趟家,“想念?我不想他。”老人用“口是心非”但骄傲的语气告诉记者,“他是部队的人,就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过年能见一面就很好了。”

    邓振富老人的父亲曾经是贺龙元帅的部下,受父亲的影响,邓老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小时候,看到穿着军装的,羡慕啊,就觉得能穿军装那是一件特别牛的事情!后来终于如愿以偿了。”邓老对穿军装的日子充满了怀念。如今,他的儿子也穿上了军装,将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邓老依然坚持在中医诊所坐诊。不大的诊所里,挂满了病人送给邓老的锦旗。诊所的刘国平店长告诉我们:“以前有一个病人,是兴县圪上乡暮强村人,得了肺癌,去了多家医院,都被医生告知回家准备后事。后来经熟人介绍让邓医生看,吃了二十副中药,好了。现在许多病人都点名要邓医生看。”无论谁提起邓医生,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邓老说,做到他真的干不动了的那一天吧。

    在采访的过程中,老人的情绪会随着我们提问的问题而产生一些小小的波动,仿佛思绪又飘回到了那个随军行医的年代,那些残酷而又难忘的回忆,有时会像邓老一生的羁绊,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从交谈中我们感受到邓老一家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在党领导的新时代里,这样为共产党贡献自己一生的老人,才是他们最幸福的归宿。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