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丕烈的皮影情
孝义皮影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文化馆退休干部侯丕烈,三十余年如一日,倾情于孝义皮影的收集、研究、创作,取得重大成果与突破。
这位举止儒雅、气度不凡的老人叫侯丕烈,现年六十九岁。退休前是孝义市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干部。书法、绘画、剪纸均有造诣,取得研究员职称资格。九七年被中共吕梁地委、吕梁行政公署授予“吕梁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令同行们不解的是:老侯为啥要做了放弃美术、主攻皮影的抉择?而且矢志不移地进行搜集整理、创作研究。三十余年,不知疲倦;年近古稀仍痴情不改呢?
走进侯老的居所,扑入眼帘的是美不胜收、多姿多彩的皮雕作品。“西施浣纱”、“昭君出塞”、“猪八戒背媳妇”、“西厢记”、“雪虎”等工艺精细、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幅刻品就是一段优美的传说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
一幅装裱考究的书法条幅,似乎格外受宠,占据了他工作室门口显眼的位置。看来,蒲松龄老先生的至理名言,深深博得侯丕烈的推崇与效法。“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及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痴”教化关侯丕烈,也勉励着侯丕烈。为了孝义皮影的复兴、传承与发展,他苦愿痴的彻底。痴,拯救了孝义皮影,也成就了侯丕烈的辉煌。三十余年间,他搜集整理了五千条幅历代皮影珍品。部分藏品被收录《中国美术全集》。最古老的元代人物造型复刻,九五年由中国邮政部特种邮票发行。
他同版了《中国孝义皮影》、《卜子夏在孝义》等五部专著;在国内外权威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办展、获奖。
这一方斗室是侯老退休后进行皮雕艺术创作的天地。构图、绘画、皮件处理、雕刻、着色等,一件作品需经过数道繁杂的工序。他的一千余件皮雕作品就是这样一笔一笔地画,一刀一刀地刻,一丝不苟地完成的。
早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坚持常年举办美术培训班,讲授皮影、绘画、剪纸技巧,培养了二百余名学员。在他的教诲下,许多皮雕、绘画、剪纸新秀脱颖而出。现任山西民间剪纸学会会长的郭梅花女士,就是老侯一手培养成材的剪纸专家。
皮影是祖先留给孝义人民的宝贵遗产。随着孝义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的进程,孝义皮影与孝义木偶、孝义碗碗腔一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孝义人民的骄傲,更是吕梁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孝义皮影的拯救与复兴,侯丕烈老人功不可没。他立下了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功业,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荣誉。
这是一位一生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的大师。面对摄像机镜头,作为大师的侯丕烈,没有自负,没有狂傲,极为平和。谈到皮影,谈到学术,他可谓滔滔不绝,兴致勃勃。可谈到生活,他只是平静地说:“一生倾其所有,投入事业,并无什么物质财富,至今住房还是租借的。”但他很知足,很乐观。他说:“自己拥有无价的藏品、珍贵的作品和专著,还有个幸福和睦的家庭。这已经足够幸福了。”难怪人们戏称他是“最贫穷的首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难吾德馨。如今这所拥挤的居室,这个窄的工作间,成为专家学者关注和摄像机镜头聚焦的地方,成为刘禹锡笔下《陋室铭》的翻版。
莫道桑榆晚,夕阳今更经。我们衷心祝愿侯老先生青松永不老,硕果年年丰。祝愿孝义皮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