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不忘初心育桃李 牢记使命献余热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西大学退休教师孟紫强
孟紫强,男,汉族,1939年2月出生,2006年7月退休,退休前任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后,孟紫强依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投身热爱的教育科研事业。他积极主持编撰国家级教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毒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推动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传播环保知识和健康理念,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充分诠释了无私奉献、追求真理、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被评为山西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满腔热情致力学科发展
孟紫强作为山西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率先在国内开展环境医学、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使环境健康教育成为山西大学在全国环境类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和优势。在他主持下,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获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何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是学术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全国环境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孟紫强不忘为完善环境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提出“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毒理学学科知识体系”。
孟紫强退休以后长期担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监事会监事、毒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顾问及山西省毒理学会理事长,在多年教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他主编的《环境毒理学》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高校环境毒理学教学使用最广的教材;主编的《环境毒理学基础》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生态毒理学》不仅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至今还是国内唯一的本科课程正式教材,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毒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生态毒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突出贡献。
初心不改献身科研创新
孟紫强常说:“一滴水只有投入大海中才能永不干枯,一个教师要想永葆青春、继续向前,就要把自己投身到国家、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洪流中,投身到学校的长足发展和科研浪潮中。”退休以来,孟紫强坚持投身热爱的环境科学研究,主持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1项是国家重点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50余篇是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获得2008年山西省自然科学理论一等奖(第一名)、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在我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有关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孟紫强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接受新理论新技术,主编科普著作《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环保知识和健康理念。他立足学术前沿,紧密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等环境与健康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编著出版《沙尘天气与健康》等16部环境健康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其中12部由他主编,众多成果和建议被各级有关部门采纳,对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专著、教材和科研成果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研究生》等报刊专文介绍。
牢记使命培育时代英才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退休后,孟紫强本可不再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他总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一生的追求。”退休后,他选择继续与青年教师并肩作战,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身体力行指导了15名硕士研究生和6名博士研究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顺利毕业。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孟紫强始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将毕生所得的教学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为解决国内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这两门新兴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在退休11年之际,他发起召开“第一届全国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6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里,他连讲3天,无一人缺席。
教育数字化是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趋势。为了利用网络普及环境毒理学教育,年近八旬的孟紫强亲自制作电子讲义,主编并主讲两门慕课课程,其中《环境毒理学》慕课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至今,这两门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相继开课10余次,累计有2万余人参加学习,有57所高校正式用作线上教学;此外,他还应邀为上海海洋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进行线上授课,赋予了环境毒理学课程新的活水源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年来,孟紫强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人民代表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他虽年逾古稀,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满腔热忱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新时代高校退休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