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工作思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工作思考

老干部党组织设置的创新与思考

老干部党组织设置的创新与思考

中共汾阳市老干部党委


    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探索和创造适应新时期要求与老干部特点的党建工作新形式、新方法,是摆在老干部工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各级老干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在于组织创新,因地制宜解决好老干部党组织的设置和管理问题。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老干部党建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直面组织现状,找准改革切入点
    长期以来,离退休干部中的党员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市(县)直单位设立老干部党支部,隶属市(县)直工委管理;另一种是属地管理,即离退休党员干部的组织关系分别介绍到各自居住的街道社区或乡镇,由基层党委管理。应当说,这两种组织方式在老干部党员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方面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机构改革、单位整合、厂矿兼并、企业倒闭等许多新情况的发生,老干部党建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组织管理上出现了4种类型的不正常情况。
    1、以“青”代“老”型。市直单位单设老干部党支部后,老干部党员有专人管理。有单位代行通知、征订报刊,提供会议室、活动室等等。但是老干部支部的工作往往处于原单位捎捎办办的“从属”位置,既无计划性、规模性和稳定性,又无老干部自己的特色。单位的年轻领导有时间就去老党员会上讲讲话、听听意见,没时间便撒手不管。老干部支部的工作缺少主动性,老干部党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节日点缀型。有的市直单位没有专设老干部支部。单位领导常常借口工作忙,以业务活动替代组织活动,很少专门组织党员学习和活动,只是在“七一”前后或吸收新党员时,才通知老干部党员去开会,交党费。致使老干部党员一年难见一次面,见面只为交党费,开会只是作点缀,有的老党员甚至耳目闭塞,对原单位和社会上发生的主要事情一无所知。
    3、空壳“三无”型。有的市直单位虽然建起了老干部党支部,但组织机构只是写在纸上,掛在墙上。仅仅是立了一块牌子,凑了三人班子,一无房子,二无桌子,三无票子,很难开展活动。有位老干部支部书记说,单位离退休党员不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集中一次相当困难,收党费还得派专人上门去办。在一些规模较小,人数较少的行政事业单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4、松散自流型。分散在乡镇和街道社区的老干部党员活动情况更令人担忧。有的党员一回乡便成了“野风筝”,退休后三四年都不知道单位的领导是谁,支书是谁,党费交谁,似乎到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机构撤消、单位合并后,原单位没有了,关系转到居委了,党员身份也像是“冰结”了,个别老党员索性将自己的组织关系揣在衣兜里,等待组织的“收编”。
上述情况表明,原有的离退休干部党员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老干部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组织创新,势在必行。只有从实际出发,大胆地创新组织形式,构建一种既便于组织领导,又符合老干部党员意愿,更利于离退休干部参加活动的支部组织形式,才能实现中央和省委所提出的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二、创新组织方式,增强“娘家”聚合力
    创新组织方式的目的,是要改革那些不符合新形势要求、不利于老干部党员活动的旧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着力形成一套充满活力的比较完善的离退休干部组织体系。为此,在组织创新时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在支部设置上,坚持因地制宜、方便活动的原则。以汾阳市为例,在老干部支部的设置上,既不固守原有的模式,又不搞“打乱重来”。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党员达5人以上的,单独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不达5人的可以与工作性质相近的单位联合支部。党员关系已经转入街道、居委会支部的,按照老干部本人的意愿可转回原单位离退休干部支部,也可继续留在街道居委支部。乡镇机关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已迁居市内的,纳入市直农口系统相关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企业离退休干部党员,原单位已改制、撤销、倒闭不复存在的,根据本人意愿按其原企业隶属系统归入现主管系统(单位)老干部支部。这样,既解决了老干部支部单设的问题,又明确了每一位老干部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属问题,为老干部党员参与党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组织管理上,坚持责权统一、便于服务的原则。组织创新的突出亮点,就是在市委老干部局设立离退休党委,专门负责市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条管单位离退休干部党的工作,成为市直机关工委领导的“系统党委”。老干局党委的设置,使分散在各单位的老干部党支部和老党员有了直接、具体而亲近的“娘家”,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经常化和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在班子配备上,坚持专职专用、热心人当家的原则。汾阳市的做法是:老干局党委的书记、副书记由老干局正副局长担任,党委成员从离退休干部党员人数较多的单位中选拔年龄偏低、身体健康、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和较高威望的同志担任,使局党委班子既有“职权”硬实力,又有“威望”软实力,还有“老”字亲和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由老干部党员中威信高、能力强、热心服务的同志担任,所在单位配备一名在职的副职领导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指定一名办公室负责人兼任支部协理员,承办日常工作。从而形成离退休干部坐阵、在职干部服务、既有特色又有实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发挥组织优势,确保党建实效性
    以单位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以老干部工作部门单独设立党委(总支)的组织管理方式,实现了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专职化,有利于老干部门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抓好离退休干部党的工作;有利于调动和增强相关部门单位做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建工作实践中,这种组织方式已经显现出它的龙头牵动效应、综合协调效应和规范稳定效应。
   (一)“龙头”牵动效应。老干局党委的设置,在老干部工作部门树起了党建工作的“龙头”,打开了老干部党建工作新局面。由老干局党委管理各系统各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与原先由市直机关党委直接管理老干部党组织相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变化:一是党建责任具体化。老干局党委的建立,有效克服了以往在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中一揽子安排多、具体指导少、工作难到位、责任不落实的弊端,能够通过老干局党委这个龙头枢纽,把上级关于加强老干部党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组织工作亲情化。老干局党委的建立,实现了老干部管理服务与老干部党建工作的有机统一,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上拉近了老干部党员与“娘家”的距离,使老干部党员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亲近感,这本身就是党建工作的凝聚力。三是管理服务专职化。老干局党委的建立,实现了老干部工作部门政治与业务、管理与服务、管人与管事、责任与权利的统一,把对老干部的生活照顾与政治关心、精神抚慰融为一体,使老干部局真正成为老干部的“和谐之家”。
   (二)综合协调效应。组织创新为老干部党建工作增强了活力,调动了方方面面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首先是原单位有了主动性。增设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后,原单位为老干部党员解决了办公设施和活动场所等问题,不仅有条件随时为老同志提供各种服务与照顾,增进老中青党员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能够及时听取老同志对本单位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参谋智囊和传帮带作用,促进本单位的和谐稳定;同时,在不相隶属的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无形中引入党建工作的“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成为推动各单位老干部党建工作的一种动力。其次是离退休干部有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原单位单设老干部支部,老同志们既有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的方便感,又有对原单位情况明、工作熟、兴趣浓的亲切感,还有老友欢聚、和谐相处、互学互勉的兴奋感。再次,涉老组织的工作有了协调性。老干部党组织关系理顺后,能够通过老干局党委和老干部支部有效协调各个涉老部门单位和组织的工作。如:关工委、老促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老年学学会、老龄人才开发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等,组织的领导和骨干大都是老干部党委或党支部的领导成员,通过他们的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老年朋友吸引到各个组织的活动中来,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三)规范稳定效应。随着老干部党委、支部的健全和完善,老干部党建工作纵向自成体系,横向互有比较,各级都有人抓、有人管,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形成党建工作从上传下达、安排部署,到总结汇报、督促检查,以及信息沟通渠道的规范;形成资料管理、人员管理、党务活动、党费收缴以及内部办公程序的规范;形成组织活动、学习培训、评先选优以及学习制度、例会制度、活动制度、联系制度等方面工作的规范。进而形成老干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转体系;有效防止党建工作出现忽紧忽松、时好时差的松散与无序状况。比如,老干部党组织的党费收缴和使用问题,过去一直制约和困扰着各支部的活动。这次组织调整中,汾阳市委组织部采取以老干部党支部将党费直接交到银行的党费帐户,再由支部直接接收组织部返还党费的办法,既促进了党费的收缴,又使老干部支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费,再加上市财政给市直离退休干部党员专拨的一部分活动经费,从党委到支部的党建工作都有了稳定的经费保障。这样就使老干部党建工作既有目标任务,又有督促检查,既有活动阵地,又有人员经费,真正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如何推进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的问题研究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