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银龄 峥嵘岁月】“生命灯塔”--李補生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谨以山河为证,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的抗战离休干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八十余年前,民族危亡之际,英雄前辈们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坚定信念为枪,挺身而出,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的抗争与坚守,已融入民族骨血,从未褪色。硝烟散尽,他们又以无私奉献投身建设,为共和国繁荣稳定默默耕耘。今日重温峥嵘岁月,不仅为铭记历史,更为传承战火淬炼的坚韧意志与团结伟力,汲取前行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那些记忆深处的峥嵘往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热血与担当。
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部队军医是战壕里的“生命灯塔”。他们背着简易药箱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没有充足的药品就想办法就地取材,缺乏医疗器械就用最原始的消毒方式坚守,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用颤抖却坚定的双手包扎伤口、取出弹片,在生死边缘抢回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让冲锋的号角里始终带着生的希望。今天讲述的这位94岁高龄离休干部,就曾做过战士们的生命灯塔。
李補生,1931年农历腊月24日出生于吕梁市离石区上王营庄一个贫困家庭。1945年7月在当时的离东县第五支队入伍,随后转入晋绥军区独立四旅十三团卫生队作看护员。1947年3月调任二军四师十团卫生队卫生员,后调入警卫连卫生员,次年6月入党。解放战争期间,李補生同志一直跟随部队救死扶伤,参加过大小战役战斗十余次,其中在延安保卫战中因英勇护送伤员荣立甲等功一次,还参加过中阳战役、临汾战役、兰州战役,解放天水、酒泉战役等,获得乙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并荣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及解放战争胜利纪念章。1949年10月,随王震将军第一兵团二军从甘肃酒泉出发解放新疆。李補生同志用医者的仁心与军人的忠诚,为烽火中的战士们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防线。
解放战争结束后,李補生同志先后在二军四师医院、十二陆军医院、兵团第三医院、兵团农一师医院任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1955年至1957年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医专医疗专业学习,毕业后于1957年10月调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五团卫生队做医师。1959年至1974年,李補生同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多个团医院担任院长,并于1974年调入农一师医院任党委书记、院长,1980年12月回到自己的家乡山西省吕梁地区担任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并于1982年4月任吕梁地区人民医院院长。1984年6月至1987年5月任吕梁地区中医院筹建领导组组长;1987年6月至1990年11月复任吕梁地区人民医院院长,1990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吕梁地区中医院院长、书记,1994年3月离休。
1983年7月获国家民委、劳动人民部、中国科协颁发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证书,1985年10月获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
如果说救死扶伤是一位医者的台前,那么推动医疗事业向前发展就是医者的幕后。
在吕梁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李補生院长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住院部病区、传染病科和骨科三层,二层心内科的楼层加层,新建二层连体楼,解决了住院部、供应室、器械科、膳食科的工作用房;增编病床100张,编制床位扩至450张;引进了部分先进的医疗设备。1988年从医院内科分出了消化内科、心肾内科、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科、保健科(老干部病区);外科分出了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烧伤科。通过改善医疗硬件设施、细化病区分科诊治、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的专科医生,医院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吕梁地区城乡居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