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银龄 峥嵘岁月】柳林抗战老兵--范锦芳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谨以山河为证,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的抗战离休干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八十余年前,民族危亡之际,英雄前辈们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坚定信念为枪,挺身而出,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的抗争与坚守,已融入民族骨血,从未褪色。硝烟散尽,他们又以无私奉献投身建设,为共和国繁荣稳定默默耕耘。今日重温峥嵘岁月,不仅为铭记历史,更为传承战火淬炼的坚韧意志与团结伟力,汲取前行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那些记忆深处的峥嵘往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热血与担当。
近日,吕梁综合广播联合各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寻访抗战老兵 重温抗战历史》系列报道。8月5日,对柳林县留誉镇的96岁抗战老兵范锦芳进行了专题报道。
走进范锦芳老人简朴而整洁的家中,一份精心装裱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一块熠熠生辉的离休干部荣誉牌格外醒目,仿佛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曾服役于60军118师四川绵阳分区的老兵的人生历程。
范锦芳,1929年出生,祖籍柳林县龙门垣贺家岭村人。1944年入伍,1955年退伍,在11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凭借过人的机敏和忠诚,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抗战凯歌。
谈起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范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放羊娃送鸡毛信的惊险故事:当年,他腰间系着藏有重要文件的夹袄,手持放羊铲,怀揣两枚手榴弹,独自穿越敌占区,结果被一处碉堡里的日军发现了,为了躲避日军的盘问,他当机立断,钻进谷子地里,躲过日军的追击,最后把信安全送到。提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范锦芳至今心有余悸。
1946年下半年,在中阳战役中,范锦芳所在的支队负责抬云梯。城墙上居高临下的敌军扔下多枚手榴弹,手榴弹炸飞的碎片砸伤了范老的胸口,这一次他又死里逃生。
范锦芳曾经以一己之力,抓住6个俘虏兵,包括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副官、司号员,当时这6名伪军陷入深坑,范老仅凭一把牛枪、一根撅头,机智地命令敌人缴械投降。
当俘虏把枪都交出来后,范锦芳松了一口气。这场漂亮的遭遇战,范老共缴获手枪4支,洋刀1把,六五步枪1支,军号1把,还搜到他们藏匿的金条26根,荣立二等功。
“一根撅头把就把他们收拾了。”范老的老伴王学文自豪地说。86岁的王学文同样是一位老党员,曾任乡镇干部多年。这对革命伴侣相濡以沫,用毕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红色基因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范老的重外孙女郭又源是一名初中生,从小聆听太姥爷的革命故事长大,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范老的女儿范云兰特别佩服父亲,父亲经常教育她要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来源:吕梁综合广播)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