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征文专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专辑

【一路同行--我与老干部工作结缘的那些年】李乃全:笔耕不辍为老干 钟情翰墨献余晖

笔耕不辍为老干  钟情翰墨献余晖

搞新闻报道写作,需要一份热爱,也需要一份执着。见报见刊对于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来说,是他们奋斗的足迹,也是老同志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现实版的记录,很多离退休干部把这看作是一种认可和荣誉。

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网宣员,我们一头承载着报刊社的信任,另一头肩负着发挥正能量和传递献余热的责任,无论信任,还是责任,都是任重如山,唯有勤奋耕耘不歇脚不满足,方能挑起老干部工作新闻报道员这副担子。

微信图片_20220425095803.jpg

2009年9月,我从县纪委退休,任职期间曾任县纪委常委兼宣教室主任,也曾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各类文章。当时时任县委老干部局局长高建军邀请我做局里的新闻报道员,还语重心长地说:“你爱学习,还会写稿,你的性格爱好、为人处事,工作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希望你继续保持军人本色,在老干部工作这块田地上精耕细作。”我对局领导高看一眼很感激,当场表示要匠心沉到“海底”捧出“珍珠”来。谁知好几位同事在耳旁敲边鼓:“爬格子写材料吃得苦还没受够吗?再说你不会用电脑打字,至今还手工写,受苦累常加班先不说,光听闲话品头论足就够受,何必放着清闲却自戴枷锁,图啥呢?”相劝心意自然领会,可一回想自己的孩童、少年都市生活,特别军旅入党提干,转业安置到无硝烟纪检战场评模提干直至退休后在县老干局献余热,这一路的成长进步,哪一步不是党和组织培育的结果,感恩党给了我一切。“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也算是自己别无选择的承诺。

多年新闻报道写作经验让我明白,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不同,所呈现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也不同。2010年9月,当得知县人才协会秘书长、退休干部张育智,不仅自办刊物,还用三个多月时间先后到25个村庄收集不同类型资料,撰写出版了14万字的《民间礼俗实用手册》,成为人们争抢的“香饽饽”。当时任吕梁市作协副主席、县政协主席林祥动情地说:“这本书是一道精神佳餐,也为参考掌握各种礼俗知识提供了工具书,真谓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我便多次登门采访,了解细节,下足笨功夫写成《晚霞追逐太阳》通讯稿,很快被《社会扶贫》《吕梁日报》《方山报》等报刊采用,没想到在当地引起轰动效应。这次采访丰富了我对老干部工作的理解认知,也深觉作为一名报道员使命光荣且艰巨,自己在报刊上每一个字都经得起老同志们的审阅。脚底有泥土,笔下看芬芳,正是凭着追逐彩虹的“痴劲”,又先后写出《文墨清馨夕阳映辉》《夕阳晚景更灿烂》《冯亮不忘初心守忠诚》《画好服务老干部“同心圆”》等十多篇稿件,看到自己的文章和图片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报刊上公开发表,内心愉悦溢于言表。

找到好新闻,不仅要“身入”更要 “心入”,经深入发掘、思考,写出特色鲜明有深度的新闻稿件,如《方山县“四心四度”抓实老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两个“阵地”建设双丰收》《干在实处落在细处 让服务老干部更有温度》等6篇稿件,紧贴老干部真人真事,阅报后获益颇多,老干基层两个党支部书记还在支部群里进行原文转载。针对宣传报道员发现新闻、撰写能力弱,局长刘爱忠就主动提供报道线索和图片,还一起对稿件质量把关,引导其将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提质强能的信念,并用加大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一线采风、线索分析、交流座谈共破写作难题,有效起到能力素质“酵母”作用。去年再市老体协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听党话 跟党走 颂党恩”征文活动中,5人参赛,就有3人获优秀奖。

这些年,笔耕不辍写老干,能作出一点成绩,完全得益于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老干局领导的支持认可。于我而言,每一篇新闻报道,每一次近距离采访,都是与离退休干部优秀品质的对话,都在为新征程汇聚力量,所有的脚力、眼力、脑力的付出,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好笔力,才能有好文采;好笔力,才会有好呈现。今后,我将继续发挥余热,见微知著,写出接地气、聚人气、涨士气的作品,捧出沉甸甸的果实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作者:李乃全  方山县委老干部局网宣员 原方山县纪委常委兼宣教室主任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