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回报家乡作贡献 倾力乡村换新颜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大同市原南郊区委退休干部杨文华
杨文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8月出生,1999年10月退休,退休前任大同市原南郊区委副书记。2017年他回到家乡大同市新荣区芦家窑村担任特聘党建指导员。在他的悉心指导和不遗余力的帮扶下,曾经的上访村、贫困村、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先进村。芦家窑村被评为新荣区“新时代党建先锋农村”、大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12月,杨文华获得“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思故土 悠悠桑梓情
最甜不过家乡水,最深不过故乡情。杨文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看到的却是圪蹴在土板墙下晒太阳的乡亲,风一旋人都成了“土耗子”。家乡落后的境况深深刺痛着杨文华的心,他决定要回乡干点事,让乡亲们过上好生活。
一开始杨文华提出回村帮扶的想法时,家人都不理解,说他年纪大了,担心劳碌奔波把他的身体弄垮。杨文华却说:“我们全家都是共产党员,祖祖辈辈是贫苦人,家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现在有好的发展机遇,在我有生之年,应该奉献余热。”杨文华最终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开启新征程。
回村后,这个村民眼中的“大官”没多久就成了群众嘴里的“老杨”。春耕在即,他动员家人拿出20万元,号召村干部们一起凑起了5万元,为村里筹集了25万元农机购置款。在走访贫困户时,他发现一户村民家中仅靠年迈老人卖废品的收入供孙子上学、给儿媳治病,便偷偷留下2000元钱,暂缓其燃眉之急……“不挣工资还倒贴钱,老杨这是铁了心要为村里做事情”,杨文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强党性 拳拳赤子心
曾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杨文华深知“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的道理。2017年下半年,芦家窑村“两委”班子换届结束后,新班子虽有信心有决心,但工作缺乏思路和方法。杨文华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定规章、建制度。在他的指导下,村干部按制度办事,群众按程序监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了,全村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村里人说:“喜看村庄新变化,全靠党建杨文华”。2018年脱贫攻坚拆废建新冬季行动中,杨文华动员老党员高玉文带头拆除了自家的破窑洞,为村民们做出了榜样,村里的破旧土窑洞全部顺利拆除,先后修复了古戏台,建成了健身广场,新建了公共澡堂、农家乐等。近两年来,全村齐心协力完成多功能厅、民宿农家乐康养院、槟果园管护站、污水处理、“两沟一湾”蓄水渠等20项工程,芦家窑村从曾经的破败不堪、荒草丛生变成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与村容村貌一同改变的还有村里人的精气神。杨文华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积极在村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光荣脱贫户”等评选活动,召开“中秋话丰收、聚力谋发展”乡亲座谈会。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村里形成了“以勤为美、以劳为荣、以敬为德”的良好村风,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成了村里早晚闲暇时的一道亮丽风景。2018年以来,芦家窑村连续四年被大同市文明办授予“文明村”称号,并被省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平安山西建设示范村”。
勇担当 殷殷报国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让集体强起来、村民富起来,是杨文华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为了摸清村情,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他和村干部、村民一起翻坎下沟,在深入调研、听取各方建议后,杨文华同村里党员干部反复研究,决定要用好村里的资源禀赋,优化种植结构,实施“两湾一沟”改造项目,引进优质企业,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2020年,在杨文华的大力引荐和帮助下,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山西大辰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芦家窑村。杨文华动员村民种植黄芪654亩,全部由大辰公司订单收购。他带领村民在“两沟一湾”种植槟果、李子等经济林270亩,发展高标准农田2700亩,种植黑木耳6.6万棒,村民收入逐年提升。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189人全部脱贫。杨文华千方百计增加集体收入,指导村集体成立农民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塞北梦”“雁北道地茶粮”商标,通过分红、劳务、设备租赁等市场化运作,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2023年大辰公司种植的500多亩滴灌马铃薯亩产达1.2万斤,亩均收入9600元,加上药茶、果品、杂粮等,村集体收入达30多万元,与2018年村集体零收入相比,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杨文华的指导和努力下,芦家窑村走出了一条村企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的芦家窑村实现了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一个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新时代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杨文华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使命感和“贡献家乡我来了”的责任感,在耄耋之年,依旧为理想、为信仰、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梦扎根家乡,勇毅前行。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