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坯窑到高楼大厦
我小时候住的是泥坯窑。泥坯窑不同于那黄土崖上挖的土窑洞,它是用一种称为泥坯的料碹成的土窑洞。窑洞安的松木门窗,一律是油松的棂格样式。每年过年的时候用麻纸糊一次门窗,这样就能维持一年。一般三米宽,三米三高的泥坯窑,一眼窑全是用泥坯做成的。首先把后墙和墙壁做好。然后用泥坯做成拱形的窑顶,这种泥坯是用一种模具脱出来的,很重,做一圈要十三个泥坯,做一层有十三厘米,大概一眼七米深的窑洞需要做五十圈。没有任何其他建筑材料,只是用黄土泥修建。把窑洞做好后,先是在里面抹一层粗泥,这一层泥全是黄土和小麦秸和好后抹两厘米厚的粗泥,然后上一层细泥,这一层泥是用细黄土和小麦糠和好后,精心抹上的,这一层泥要求必须抹平、抹好、抹光,不能有任何痕迹。最后要上一层纸精泥,这一层泥是用筛选过的黄土和水浸好捣碎的纸精,抹细、抹光,抹的一点裂缝也没有,这一层很重要,必须防止以后干裂,出现墙面裂缝。细泥抹过后要等待晾干。晾干后的窑洞要用一种刷窑的白土把窑洞粉刷的雪白雪白。这样就可以住人了。到我十三岁的时候,正是1957年,那年秋天,一场连阴雨一直降了半个月。父亲不在家,被这连阴雨隔在外村回不来了,家里就剩下我和我娘。天天下雨,下的是山崩地裂,村子里出现了滑坡,一道崖一道崖的泥流。我家的泥坯窑也不能幸免,全塌了。
后来,我们全家买了村里一户人家的就山崖壁挖出的土窑洞,在土窑中用木料做了窑碹,这样这种靠山的土窑洞也就坚固了。窑洞里做了一盘很大的火炕,全家人一年四季就睡在那大火炕上。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我的乡下的家都在这种土窑洞中。这样也乐在其中,自喻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县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们全家才搬进了县城,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砖木结构的平房中。三间新房亮堂堂,全家人自然高兴,并直夸党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是住上了现代化的砖木结构房,但也是土炕、土炉。天天烧火做饭用柴用炭,每天掏灰倒炉渣,非常麻烦。
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机关干部集资建房,我花了五万多元,住进了一套四层的砖混结构楼房,总建筑面积是七十平方米,两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这对我来说总算是锦上添花了,我分到的是三层的一套,但是房子小,人多了住不下,还是烧柴烧煤,从楼下要天天往三楼提煤搬柴,从楼上要天天往楼下倒煤渣,特别严重时遇上了停水,要满城去找水,找到水还要用水桶提到三楼,虽然是生活提升到了楼上楼下,可这种不方便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进入了新时代,我已经是古稀之人了。2016年,儿子给我买了一套高层楼房,一共有三十层,我就住在了三十层的顶楼上。站在阳台上向下望,那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电梯上来下去,真方便。遇上这样的好时代,非常高兴。新的小区非常富有现代化的特色,小区设施齐全,有车库,有公园,树木成景,花草茂盛,风光旖旎,环境优美。打开单元门进去,对面就是电梯,点开电梯,一直就奔向了三十层。再也不用气喘着去爬那楼梯了。进入家里,好似进到了五星级宾馆,室内装潢一新。大窗口、大玻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家里全是新式装备,生活电气化,做饭天然气,双供水系统,再也不怕停水了。全楼层从底至顶全是钢筋混凝土浇铸的,那真是浑然一体,非常坚固。住在这样的高楼上,那真是人在天上住,床在云里铺,远山尽览顶,近水脚下流,举手揽明月,抬头可摘星。楼层暗设了电线、网线、有线电视、各种线路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楼内编织蜘蛛网了。
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赶上了好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是中国梦圆了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幸福时光。一生的住房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七十年,也是中国人民伟大复兴的七十年,各行各业都实现了辉煌梦。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在有生之年发挥正能量。今天很好,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岚县农业局退休干部)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