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征文专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专辑

【百年记忆】主题作品展示--听老干部讲述红军东征的故事(交口篇)

作者:梁建新

交口县退休干部

1936年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吕梁山进驻交口县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离开,期间3进3出,在交口驻扎了42天。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位于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中,为上下四进四合院布局,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14天。

3月8日,毛泽东在一进院南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提出了东征战役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了兑九峪战斗部署,为红军东征胜利作出重大的英明决策,也是红军东征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兑九峪战役后,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特别是阎军针对红军开展决战等严峻形势,3月12日,毛泽东在大麦郊主持召开了红1、红15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作出红军兵分三路,转战山西南北的重大决定:“中路军”由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和特务团及黄河游击师组成,转战交口、隰县、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之敌。在红军东征史上,这一重大军事决策对于红军摆脱不利困境,掌握战场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史称“大麦郊分兵”。 

图片13.jpg

1936年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到达西庄村,住在“麟厚堂”正窑中,一边指挥中路红军抗击阎军,一边指导红军在双池一带开展地方工作。

西庄村于吕梁市交口县双池镇2003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毛主席路居地就坐落在村中“麟厚堂”一层正中窑,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二进四合院窑洞楼阁式建筑,1936年3月17日至 3月21日,毛主席率总部机关在这里住了4天。

红军到达双池镇后,打开了“万兴”当铺和“福庆长”盐铺,将所当钱物分还百姓,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当时吴家第十四代孙吴卓积极为红军捐钱捐粮,并跟随红军回到延安,解放后吴卓曾任天津市纺织厂党委书记。抗战期间,吴家大院一度成为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图片14.jpg

在西庄村驻扎期间,  红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没有白吃过群众一斤菜、一斤粮、损坏了群众的东西都要按价赔偿,老人告诉笔者,红军在撤退时不小心打碎了村民一个粗瓷碗,赔了一个瓷碗后,还附带了一袋米和几块大洋。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毛泽东亲自带领子弟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吃水问题的记载有两处。一处是江西瑞金沙州坝的红军井,就是我们小学时学过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的故事,文中的水井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给瑞金沙洲坝村挖掘的。

另一处就是我们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的幸福泉。毛泽东主席东征到达西庄村后看到村民们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就派战士们分头在村子四周察看,寻找水源,在后沟一处靠山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出一股清冽的泉水,村里人听到消息后,大家奔走相告,纷纷聚集在井口旁,争相品尝着甘甜的泉水。  幸福泉挖出后,水越流越大,竟然流出了十里多远,不仅使西庄村人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还解决了邻村双池、寺底的吃水问题。出于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深切怀念,这眼泉水被当地百姓称为幸福泉,并编了一首歌:“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图片15.jpg

幸福泉的水从1936年到1996年一直吃了60年,2005年的时候,投资50多万元的集中供水工程让西庄人吃上了自来水,而原先的幸福泉三口井受地下采煤的影响也几乎断流。西庄人民在幸福泉的原址上建起一座井亭,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