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征文专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专辑

油花花里说幸福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可是在上世纪那个吃粮靠供应的时代,我们每个吃供应粮的干部,每个月只能供应三两食用油,也就是现在的150克。所以那时候人们吃油只能是炝个葱花,或者是在做好的饭中滴入几点食用油,叫作葱花花,油点点。

我记得那年去了海南岛,我们相跟的同事突然生病。去了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因为每天的饮食里缺油引起的。所以医生给开了一些含有多种维生素的药物,还让多吃食用油。我们去了粮食门市多开了几斤食用油,吃了就是见效。还有过去一些人得夜盲症,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很痛苦。有一年我也得了这种病,每天太阳落山,两眼什么也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母亲给我到处买羊肝,割苜蓿,多吃油,千方百计治夜盲。

到了1971,我到陕西佳县调马铃薯种子,去了村子里,村支书中午想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村民家里买了几斤鸡蛋,想要做个炒鸡蛋,正要上锅,却没有油。于是跑出去向村里唯一吃供应粮的老师去借油。老师很慷慨,把一个小玻璃瓶中的那点油给全部拿出来,这是老师一个月的供应油。这点食用油,我们一顿吃了,老师一个月就没油了。所以大家一致同意不要用老师的油了,干脆用白水炒鸡蛋吧。这是我有生以来吃的唯一一顿白水炒鸡蛋。

那个年代,生产队的油料作物是和粮食作物一样分类统计的。县里的农业部门既抓粮食生产也抓油料生产。油料作物有专种的,也有捎种的,种的也不少。只是当年的榨油技术很落后,用一种很粗的油梁来压榨,所以出油率很低。那时候吃一顿油烙饼那就太奢侈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来越红火,每天的生活再也不用愁吃油了。家里顿顿吃炒菜,早已不用为油发愁了。、油条,煮麻花,烙烧饼,都不缺油。各种香味十足的油品充满市场,到处是花生油、芝麻油、胡麻油、大豆油、菜子油、茶油、棉籽油。所有的油都是经过过滤的,清清的,黄黄的,色香味齐全。我也说不清今天这样充足的食用油是从那里生产出来的,也不见当地老百姓种油料作物了,也不见古老的榨油作坊了,可是油市饱和,再也不用白水炒鸡蛋了。小时候每到过春节总要贴一副春联:上联是:米面如山厚;下联是:油盐似海深。这是当年在少米没面,少油没盐年代人们的一种理想和希望,现梦想成真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不容易啊,这是全凭党的领导,使全国人民过上了油花花的幸福好生活。

(作者陈久平系原岚县农业局退休干部)


网友留言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