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主题作品展示--沿红色道路 看老区变迁(李丕宏)
作者:李丕宏
原临县国税局征收分局副局长
(临县县委老干部局选送)
沿红色道路 看老区变迁
近日,我沿三碛线前往1938年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处-碛口镇高家塔村再次去参观,沿途在林家坪镇南圪垛村景仰了当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也顺道领略了我们老区这些年来的变化。
站在黄河边,看着滔滔不绝的母亲河水惊涛拍岸,仿佛看到世界伟人像巨龙一样穿越而来。三十年前,我有幸在碛口这个明清小镇工作,期间正好有电视连续剧《东渡黄河》在碛口拍摄,我们税务所的同志也应邀当了好几天的“八路军”。艺术的表演如实再现了伟人毛泽东及八路军的风采。艰苦岁月的博弈,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就在我心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这是一个坐北向南的二进院,前院正房砖窑洞五孔,东厢房砖窑洞三孔,都建有前沿挑檐,南面三间房分布在大门两侧。后院东西结构,四孔砖窑洞,建有厢房马棚若干间,全部辟为西北局纪念馆。在解放战争转入全面进攻之始,习仲勋三次到吕梁,后来带领西北局移驻临县,积极动员群众,全力支援前线,使晋绥解放区进一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后方基地。这里是以习仲勋为书记的中央西北局在临县的最后驻地,当时习仲勋还兼任着以贺龙为司令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政治委员。他们与林伯渠为主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统筹后方、支援前线的任务,为推进全国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各个展厅内陈列着军民所用的大刀、地雷、红缨枪,还有图版、画集、历史文献,篇篇耐人深读。在看到那些农具、布机、纺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他们纺线、织布、做军鞋、送军粮的故事,为有这样的前辈心中还升起丝丝骄傲。
现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这里以碛口为中心已经打造成了旅游名胜景点,一方面激扬后人励志,另一方面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丰富了资源。从而使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游客络延不绝。大大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
沿着湫水河畔,行驶在导线分明的柏油马路上,让我回想起在那个红薯片片救命的年代,我们老区人硬是用锹、镢、钎、镐开辟出了一条长达二十公里的沙土公路,为碛口至三交以下一带的群众出行带来了方便。而这以前,人们只能靠步行到达三交。现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村通了公路,水泥硬化到户,而且运煤铁道专线贯通临县,带动着老区经济的逐步繁荣。
前行到三交稍作停留,站在南山脚下望三交镇全貌。几处高楼矗立在街边,处处有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标志着这个大镇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提高。市渠沟口的烈士塔依然那么醒目,偶尔能听到塔顶角尖上的风摆铜铃声,仿佛在弹奏着《义勇军进行曲》,塔顶的战士塑像永远在吹奏着冲锋号角,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这个镇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晋商重镇。我曾在这里工作过整整十年,那时候与同志们一道不畏烈日与严寒,稽查在各个集贸市场上,为国家积累资金跑遍了所属的村村洼洼,想来也仅仅是曾经。与前辈先烈的奉献所比较那是微不足道的。如今,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我们迎面相拥,看着老区的变化,正在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讲话,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
党风送暖春意暖,精准扶贫举旗幡。
扫黑除恶社会安,双管齐下幸福还。
政府带头献赤胆,科技兴农付血汗。
只要勤劳手不懒,致富翻身并无难。
过去临县常要饭,为了生活到处串。
政策到位居思安,新房建满黑皮滩。
村村道路条条宽,户户硬化走平坦。
片片果园绿灿灿,换来米面吃不完。
扶贫快马不离鞍,处处阳光村村澜。
不怕旧房窑洞烂,移民新村往进搬。
养老不怕生活艰,到龄政府发钱款。
得病报销超一半,定为贫困全报还。
年老孤残莫惧单,幸福院里把心安。
即便儿女不及伴,一日三食有美餐。
吃水不忘掏井者,感谢政府要频传。
文艺活动休闲玩,颂扬党恩进歌坛。
翌日,我约单位老同事一起到兴县蔡家崖纪念馆和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不同的时代更有不同的感受。坐在中央大礼堂的板凳上,仿佛在亲耳聆听着毛泽东在《晋绥边区干部会上的讲话》——“……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仔细浏览展馆内的历史文献,更能理解这次在全党开展党史教育的深远意义。
到达“四八”烈士纪念馆时,不由的大声背诵: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读过《红岩》的人都知道,这首诗是叶挺将军在重庆被蒋介石囚禁时的豪作,使今天的我们知道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英雄气节。叶挺将军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真是太多太多。
二楼展厅内陈列着每个“四八”烈士的生平简历,读来字字扎心。让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46年4月8日的这一天,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永远失去了卓越的将领和杰出的领导人。天公为之泣泪,山河月震放悲。
“天下正当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痛,化为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这幅当年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为之提写的挽联陈列依在,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强有力号召,希望人们继承烈士遗志,为争取民主、和平而继续奋斗,以夺取最后胜利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
通过两天的游览、观摩、学习,结合对我们老区昔日的了解,再看今天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们老区做出的贡献数不尽数,而因地理条件所限,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但我们有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与天战与地斗,竭力改造我县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经济一年一个飞跃,环境一时一个新貌。从县城看,东西两山绿被覆盖,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湫河两岸公园长廊,蓄坝河水如湖碧蓝。居民的生活如日中天、人人精神笑容灿烂。从乡镇看,高速公路东西南北环绕全县,乡村公路村村互通,形成网络对接,处处新房集中搬迁,绿色园、经济林逐年增多,肉、蛋、禽、蔬菜种植基地合作社比比皆是。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党中央实施的脱贫攻坚战下,我县人民终于全部脱贫摘帽。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看着我们老区百年来的变迁,不禁喜上眉稍。好想重返年轻加入奋斗,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也不能忘记初心,活到老学到老,随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利用网络宣传我们老区,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区。为此我在一个全国知青微信群中写道:
艰辛的你我半生朴素,
同龄的他她已逢退休。
别为后代担忧,
是金子总会发光绚秀。
镜框中的你脸现褶皱,
捧过红宝书的双手,
也写了岁月春秋。
趁着双腿还没有颤抖,
该出去四处走走。
游完了大江南北山丘,
再来这里瞅瞅,
尝尝山西的陈醋,
品品杏花村汾酒。
枣儿红了挂满枝头……
穿过太行狭谷深沟,
就看到吕梁山金秋。
黄土高坡的锦绣,
您看后不忍再走。
英雄传的壮士不朽,
根据地老区也有新建的高楼。
307国道有高速公路,
穿山的铁道再不用旅途发愁。
母亲河独特的瀑布激流,
别具一格的晋商古迹世界堪优。
多条航线全国遨游,
来吧!朋友!
停机坪外有我等候。
我党一代又一代前辈的艰苦探索和卓绝奋斗造就今日伟大的成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我深感幸福更为之自豪。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中国共产党!
网友留言评论